图书介绍
一年一度的“1024程序员大会”上,来自全国的上万名程序员绕岱湖团建时,一首神秘打油诗出现在官方直播评论区,并每隔913秒出现一次。此时,大会的承办方网熊科技公司负责人突然在岸边发现了一具遗体,警方依据打油诗线索陆续发现三名受害者,并最终锁定了嫌疑人。然而,嫌疑人突然留下一封长信揭示互联网的种种罪恶,并自焚身亡,而此人正是八年前一起纵火案的嫌疑人,他最早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父母恰恰在五年前除夕夜被毒杀身亡。三起案件交织,真相扑朔迷离……
精彩试读
如果用简单的二分法,或许可以把推理小说分为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本格派注重诡计,目标是让读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智力上的满足,它侧重于“谁是凶手”的圈套设计和“作案手法”的技术创新。社会派则关注现实问题,侧重于对“犯罪动机”的深度剖析,通常具有类型文学的娱乐性,兼顾严肃文学的思想性。
“织网人”系列小说的第一部《织网人:畸零者之罪》,应该可以归属到社会派的范畴。而《织网人:1024之谜》所包含的推理元素或许更多一些。至于它能否算得上本格派,我就不作界定了,还是留给读者朋友们自行评断吧。
其实,无论是哪一个派别,每本书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旨。作为“织网人”系列小说的第二部,虽然它的故事是独立的,但它依然延续着互联网+悬疑推理的基因。能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类型文学的方式表达出对互联网的一些思考和对两千万互联网从业者的敬意,是我创作“织网人”系列的初衷,也是我努力实现的目标。
这本书,除互联网和推理元素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毅行”,另一个是最后一章的小故事。
本书的主要情节,大多发生在一个虚构的程序员毅行大会上。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设定的灵感,源于我之前参加过的几次毅行大会和马拉松赛事。我要感谢我的老领导葛星先生,他曾带领我们参加过多次国际性马拉松赛事,当时公司还组织过多届线下青春毅行活动。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说中的情节纯属虚构,与现实的企业、事件、人物等均无任何关系,请大家不要作过多解读或猜想。事实上,如果说我的写作有一些放不开手脚的话,那一定是总在有意无意地保护身边的人和事。
本书一共二十六章,让我感动到多次落泪的,还是最后一章。因为,最后一章其实是我之前未公开发表过的一部长篇小说的“精简版”。那部十多万字的青春小说,名为《涩》。我已经记不清是十几年前创作的这部小说,还是更久远的时间。我只记得,我曾像燃烧生命一样地真实创作过,却也为了专心工作,切断了不切实际的文学念想,将其付之一炬。
书稿是烧掉了,谁知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竟伴随了我许多年,时不时就浮现在我脑海里。能够在《织网人:1024之谜》中,将这个故事以某种特定的且毫不违和的方式记录下来——而非创作出来,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文学这条路并不好走。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踏上这条艰难道路的时候,是你们在背后默默付出和支撑。我要感谢我的编辑老师,给了我出版作品的机会,并对小说的立意、情节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创造性的建议。
最后,倘若一部作品是有生命力的,那作者只是赋予了它崭新的生命,而生命的延续,还需要读者的阅读。
感恩所有遇见这本书的读者朋友。
徐永健
2023年2月14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