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
BOOK RECOMMENDATION
安居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书是“巴渝古镇”系列其中一卷,收录了重庆铜梁的安居古城。书稿分五个章节对安居展开介绍。首章古城寻幽探寻安居的名人、名胜。对古城的由来历史、名人事迹作了追溯;宫庙剪影部分对波仑寺、城隍庙等古迹展开介绍;人物传奇更是集中介绍了胡尧臣、吴鸿恩、刘雪庵、黄廷炎等名人;民俗风情部分介绍了安居的龙灯会、婚俗、川剧故事以及方言趣事;美食流芳对安居特色小吃也有详细介绍。作为重庆十大古镇之一,位于重庆铜梁的安居古城自有其一席之地。古城历史可追溯上千年,临江而建,因水成市,至今仍保留宋代徽式建筑、明清山地建筑特色。
作者介绍:
作者李明忠,中国作协会员,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月报》《中国艺术报》《重庆文学》等报刊物表作品,已出版散文集《龙乡的诱惑》、长篇传记《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长篇小说《灯火阑珊处》《安居古城》,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全国梁斌小说奖,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重庆文学奖。
《品读安居》分序
本来,我不想写这本书,因为,写长篇小说《安居古城》耗去了太多精力,也产生了审美疲倦,一双眼睛老是盯着一个事物,即便是倾城倾国的佳人,也会失去新鲜感,难以产生亲近的冲动。
我顾虑重重。几年前,已经出版了一本安居古城的作品。选材,难免撞车;表达,害怕雷同。与其似曾相识燕归来,不如小园香径独徘徊。 画鬼容易画虎难啊。这本书要求以纪实的笔调和朴实、自然的风格,写摸得着、看得见的古城,似乎比写小说难度大一些。我还担心材料撑不起一本书。安居虽然曾经设置县治,但断断续续,资料也不多。
铜梁籍老乡、出版人郭宜盛情相邀,我决定写。我想,一题同作,写出新意,是一个挑战。
我集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艰难采访。我像个密探一样潜入安居,听导游讲解,捕捉吸引游客的闪光点;深入民间,剖析市井生活,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坐茶馆,与老安居人聊天,解读文化特质;做驴友,在黄家坝湿地露宿;访老渔翁,沿着涪江进行深入的探访;钻进古宅院,寻觅主人的前尘往事;泡在古庙 ,推敲琢磨残碑上的文字;钻进故纸堆,努力靠前、设法穷尽有关安居的文献资料。
为写安居王恕世家, 我阅读了《楼山省身录》《楼山诗集》《铜梁山人诗集》《铜梁王翰林家谱》和光绪《铜梁县志》相关篇章,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不足九千字的文章,耗去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不再有炒冷饭的担忧。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安居这座古城,不是缺乏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而是缺乏挖掘、研究、提炼与升华,抑或说缺乏视野与情怀。
古建筑是安居的生命,是灵动的历史。旧屋老宅因地势而建,纵向为街、横向为巷,平地为民宅、山地为庙宇。依山而筑的宅院,结构上都以封闭院落为单位,沿中轴线布置,有院、有廊、有多重偏院,各院之间有巷相连。它们简直是明清山地建筑的范本,也是一群守望历史的老人,胸中藏着千年记忆。
安居令人仰慕。安居创造了铜梁历史无与伦比的辉煌。铜梁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二十四岁的青年才俊度正走出安居,为官、治学奇峰并峙,鱼与熊掌二者得兼,在他的影响下,铜梁历史上 另一位青年阳枋也考中进士,成长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与先贤比肩论道, 传中国文化的香火于天下。安居的王恕家族一门六进士、祖孙四翰林、举人二十位、贡生四十二位,七品以上官员二 十六位。其中,巡抚三名,辉煌五百年。显赫世家,铜梁绝无仅有。安居有两部书收入《四库全书》,有清朝著名书画家作品传世, 有曾毓璜、吴鸿恩翰林世家,还有扎龙艺人、龙舞传人把民间杂耍舞进艺术殿堂,舞进国家庆典 ,使得铜梁龙成为重庆文化名片,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圈。漫步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心中涌起人杰地灵的感慨,眼前翻开了一部线装书, 一部渝西江城文化的线装书,虽历经千年沧桑,仍具有古雅的风貌和迷人的魅力。
对选题质疑问难是品出新意的好方法。设疑、解疑、 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就能激起思想的火花, 拥有一种追索的情怀,从而拓宽写作空间,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文章内容丰富,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并产生阅读的快感。 明朝是铜梁历史上的 一个高峰,出现了张佳胤、李养德、高启愚、胡尧臣、王恕等朝廷重臣,但是,除了王恕,似乎谁也没能挣脱富贵难三代的魔咒。
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是每个家族的宏愿。王恕家族“ 一门六进士、祖孙四翰林”,有跨越五百年的辉煌,是什么原因,对今人有哪些启示,其家风的传承、家学的渊源有什么奥秘? 吴鸿恩奔父丧、回乡丁忧期间,在以孝治国的清朝,为什么还能执掌巴琼书院?这些疑问,对读者具有吸引力。一个作家必须有读者意识,思考读者关心什么,想读什么,才能品出古城的味道。
经过艰辛的努力,我对安居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风土人情做了系统的梳理, 一书在手,安居的来龙去脉尽收眼底。
没有安居,铜梁的历史将会减少一半的光焰!
没有安居,铜梁文化将会失去富有个性、富有激情、富有力度的辉煌乐章!
没有安居,铜梁的天地也会感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