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五服、五德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拓展中国史研究。
“周礼”奠定了中国的精神底色
中国古代讲“礼”的重要典籍《礼记》中有一段文字专门解释了什么叫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辨别血缘关系远近,据此建立身份秩序的一套标准。
周朝建立后分封了不少诸侯,据说多达七十一国,姬姓就占了五十三人,一些非姬姓的族人,比如楚国人的祖先源自火神祝融氏族,与西周远祖比较疏远,不属于周室最初的亲戚圈子,自然在“礼”的秩序里容易被边缘化。
“周礼”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尊王”。周王是位于中央的君王,诸侯是臣子,诸侯的责任是为周王拱卫四方,维护周朝的安全。“尊王”必须遵循一定的族群伦理规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具备这个资格。比如,诸侯国君主不得混淆父子夫妻的名分,有些家庭关系混乱的诸侯就没资格承担“尊王”的责任。即使某个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如秦国、楚国和吴国都是当时很强大的国家,因为不属于周王的近亲圈子,也一度不被允许参加周王或华夏首领召集的盟会。当然,也可能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春秋是乱世,如果周王遭遇威胁,那些身处华夏边缘的诸侯若能及时出手营救,就有可能被接纳为“中国”的成员。
周公“制礼作乐”是从外在规范的角度确立道德的重要性,以便别亲疏、树尊卑、明贵贱、定名分,始终围绕着血缘纽带这个核心内涵展开;孔子主张“仁”,那是一种内心自觉服从“礼”的规训的学说,一个说“外”,一个论“内”,构成一种互补结构。
《礼记·礼运》中也谈到“礼”的人文含义,先王发明礼制是出于区分野蛮与文明的目的,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先王原来生活在简陋的洞穴之中,不懂燃火做熟食物,只会生食草木和鸟兽之肉,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不会穿丝织的衣服,后来才懂得用火炙熟食物,知道修筑宫榭楼台,裁剪布帛,制衣遮体。从此知道养生送死要通过祭祀鬼神上帝,听从上天的回应,再安排人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伦秩序最终必须通过祭祀礼仪的举行才能得到妥善安置,这就是“礼”的核心思想。
(节选自《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有删减。)
暂无数据